研究团队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团队

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 作者:发稿时间:2024-06-06 05:00浏览次数:


团队简介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团队主要研究具有热成因联系的地热及氢、锂、氦、油气等多能源资源形成的地质机理、新能源与油气协同勘探开发与利用技术、沉积盆地储能储碳技术。主要包括新能源地质工程一体化、地热及伴生资源评价、地热开发热-水-力-化耦合模拟、新能源和油气协同勘探开发、多能源盆地分析、能源储层甜点预测、人工智能建模数模一体化、二氧化碳协同开发地热与油气及地质封存(CCUS)、沉积盆地储能(储热、储氢、储气等)、多能源系统耦合、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等。


团队研究方向

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地质工程一体化、新能源和油气协同勘探开发与利用、能源储层预测、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CCUS)、沉积盆地储能、多能源系统耦合、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等。


团队成员

蒋恕(二级教授、团队负责人)、张凯(特任教授)、杨峰(特任教授)、熊凤阳(特任教授)、孔令运(特任教授)、马奔奔(副教授)、吴正彬(特任副教授)


团队负责人简介

蒋恕教授现任太阳集团tcy8722院长和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学科首席,长期从事多能源盆地储层预测、非常规与新能源地质工程一体化、地热和油气协同勘探开发、二氧化碳协同开发地热与油气及地质封存、沉积盆地储能、多能源系统耦合、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等研究。

曾在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石油工程、石油地质和地质学专业学习。先后在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和太阳成集团的官方网站工作。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海外合作和面上等项目、跨国能源公司的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70余项。研究区域和领域包括中国、美国、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地中海大西洋等地。研究成果在Energy、Earth-Science Reviews、AAPG Bulletin、SPE Journ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Geothermics、Fue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dimentary Geology、石油学报、沉积学报、地球科学等领域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近三年有4篇领域内Top期刊获得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担任AAPG和SEG联办的Interpretation期刊董事会成员和常务副主编及Petroleum Science、地球科学等期刊副主编。科研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先后担任AAPG页岩/致密油气委员会理事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油气藏智能评价与开发分会执行理事,国家地热能中心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委会委员。近年来组织、召集和主持了AAPG、IPTC、ARMA、世界地热大会WGC、国际油气田勘探开发会议、中国深部地热论坛、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众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蒋恕团队成员包括10余名副高级以上教师以及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团队合作紧密、研究内容涵盖了新能源领域勘探开发与利用各个阶段,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其他能源公司、中国地调局等纵向和横向项目70余项。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团队积极推动国内外合作,依托深层地热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筹)、深部地热资源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已配备高分辨三维X射线显微镜多场耦合原位分析系统、高温高压驱替核磁共振分析系统、高温高压反应釜、地热储能、拉曼光谱、储能储层岩石物理分析系统等前沿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可满足团队研究所需的大部分基础与前沿测试工作,并服务于校内外、国内外学者和工业界的实验研究需求。



团队实验室工作

团队十分重视学生的培养,负责人蒋恕教授言传身教,倡导团队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与学术汇报能力,把学术道德与做人做事诚信放在首位,高质量培养我国新能源行业急需人才。